从效率专家变成慢导师-陕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63期 八版:八版副刊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从效率专家变成慢导师

来源:本报讯 作者:

2022-09-23 19:46:14

从2016年至今,我做了6年导师,可前5年半都在被一个问题困扰:为什么我指导学生科研产出这么慢?


不时有学生说:“庄老师,别人已经开始做实验了,我还没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庄老师,我室友已经在投稿了,我研究设计才刚有头绪”……这些反馈对我来说,简直要命。


我的专业是工效学,致力于提高效率。这个学科的先驱会同时用两把剃须刀刮胡子。而我,假如讲台是我每天必走的路,我会提前规划好路线,让路径最短,效率最高。


所以,面对学生反馈,我表面上安慰他们:我们慢是因为我们的研究方向周期比别人长。内心却疯狂地反思:我们到底慢在哪里?


我想起,在研究如何帮助老年人更好地使用智能手机时,学生很麻利地读了文献,做了总结汇报,条理分明。可当我问她打算研究什么时,她说,感觉别人的研究挺系统的,我没有问题。没有问题?那你去访谈几个老年人,看看他们使用手机有什么难点?她去了。回来之后说:老年人的主要难点是看不懂又不敢操作,需要教。那怎么教才更高效?她又去读文献了,几周后给我一张思维导图,俨然“教育专家”。可问到她的研究问题时,历史重演了:老师,我想到的都被前人做过了!


这样几次下来,她有些泄气:“庄老师,我可能不是块做科研的料。您干脆给我指定一个问题吧?”看她的样子,我差点心软了,想让她接着一个毕业生的实验继续做,可我忍住了:你很擅长学习知识,但作为研究生,要朝前再跨一步。创造知识,就必须发现独特的研究问题。即便你以后不做科研,什么岗位不需要找到创新的突破点呢?回到我们的研究方向,我们的突破点在哪里?跳出你读过的那些研究,想一想老年人有什么独特性?在中国使用手机有什么独特性?心理学能从哪些独特角度解决问题?


就这样,反复摸索和讨论,历经半年,她才终于有了具体的研究问题:如何通过支付界面的隐喻设计提高老年人在移动支付中的安全感。


这里,我们慢了。


接下来,要找到足够多的老年人做初步调查。她寻觅到一个绝妙的调查点:师大老年活动中心。那儿老年人多,填问卷快,还来去方便。可那里大多是退休教师,文化水平高,他们是移动支付存在困难的主要群体吗?显然不是。既然这样,数据收集再快,得出的结果也没有意义。


于是,我们深入街头巷尾,去寻找各类老人参与调查。可这并不容易:老人们听多了招摇撞骗的招数,警戒心很强,听说是和手机支付有关,直接走开。闲坐着的老大爷会摆着手说,“我正忙着呢。”


为了吸引老人们参与调查,我们学着超市促销的样子,免费发放鸡蛋。平日里不出象牙塔的娃们,变成了流动作战的“小贩儿”,拖着6000多个鸡蛋,换回一份份可靠的数据。


这里,我们又慢了。


后面的论文写作,我以为能快点,可没想到要纠正思维模式,把辞藻华丽、逻辑松散的作文改成语言平实、逻辑严密的论文,耗时几乎是我自己重写的7倍长。


所以,我们又慢了。


这些慢,在不同的学生身上重复上演。看着别人发论文拿奖学金,学生焦虑,我自责,到底怎样才能快起来呢?今年初,我成了博导。我决心在这个新节点找到答案。


我阅读科学家传记,申请研究生科研素养训练项目,尝试优化培养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却发现:扎扎实实做科研,很难快起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平均研究时间为11.9年,38.9%的项目用时在10至15年。


而指导学生科研,更难快起来。我们不仅要解决科学问题,还要带领一个个学术新手在磕磕绊绊中成长。而成长,要厚植学术根基,训练他们发现问题的敏锐双眼、科学理性的清晰头脑、求知探索的热忱之心。怎能不慢呢?


我突然意识到,在指导研究生这件事上,效率高低的评估指标不只有论文产出,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显性指标。倘若忽略了学生成长,以我的专业习惯,可能早就设计出一套高效的论文生产线,让学生沿着我指定的问题,执行擅长的模块,成为流水线上的“螺丝钉”。然而我不能这样。因为学生叫我导师,而不是老板,他们的成长理应是默认的绩效指标。


明白这一点后,回头再看我的学生,他们虽然进展慢,但经历这样的慢慢训练后,逐渐形成了科学的思维和创新的习惯。他们学会了问:凭什么人行横道就要横着?他们能提出一系列有理有据的替代方案,用实验去证实,让领域专家竖起大拇指。


即使是没有走上学术道路的毕业生,也将科研探索当成了爱好。毕业后的他们,有的在公司忙碌,却会说:虽然已经是“社畜”了,但周末还可以歇歇继续改论文;会转给我别人的研究科普视频,说:这个研究很有趣,值得参考。有的在中学忙碌,但看到课题组的线上组会通知时,还会悄悄溜进腾讯会议,继续当课题组的“编内人员”,甚至像在校生一样,每周四跟我讨论研究问题。


我相信,这样的学生,即使没有在校发表论文,也会在毕业后产出;即使远离了学术,也会在各自的岗位上,用内化于心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开创新天,成为不同行业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


所以,我相信,“慢”只是暂时,对于学生来说,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研究生的“生”,是学生的“生”,更是生活的“生”,人生的“生”。


所以,我不再被“慢”折磨。我开始琢磨,如何高效地当个慢导师。(本文系“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事迹宣讲优秀作品)


(作者系心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