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逐梦人”到“筑梦人” ——记“西部红烛”的成长之路-陕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63期 六版:六版综合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从“逐梦人”到“筑梦人” ——记“西部红烛”的成长之路

来源:本报讯 作者:报记者 周健

2022-09-23 19:40:18

“孙艺菲同学,你被录入我校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专业……”一笔一划,墨香飘逸,孙艺菲看了又看,爱不释手。这一天是2022年7月26日,拿到“传说中”的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她第一次以陕西师大人的身份发了一条朋友圈,“教师梦,从这里起航。”


教师梦,是朴实的梦,也是绚烂的梦;成为卓越教师,是平凡的理想,也是崇高的理想。从幼时向往,到艰辛追逐,从学成而归,再到回炉重造,何为良师,何成良师?师大学子在体悟求索之路上,一边脚踏实地,一边仰望星空……


埋下种子,来一场双向奔赴的约定

青海西宁,初秋的白昼依然很长。下午六点,孙艺菲合上钢琴,结束了每日一小时的练习。晚饭后,她还有每日必修的书法课。这个暑假,是孙艺菲为学前教育专业打基础的蓄能期,“虽然刚开始练起来有很多磕磕绊绊,但每天坚持,每天都有新收获。”


开学在即,孙艺菲开始准备入学行装,书架上一本薄薄的《窗边的小豆豆》是必带书目之一,“书中的校长能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以爱的力量给予他们成长的能量,也为我种下了想当老师的种子。”


孙艺菲性格温和、乐观开朗,喜欢小孩子,总能跨越年龄差,成为亲戚或邻居家小朋友的“大朋友”,“小朋友们天真、包容、真诚的天性很打动我。和他们在一起单纯快乐,我也能感受到走近孩子的心灵是很幸福的事。”第一次得知学前教育专业,孙艺菲“一见钟情”,“对于想当老师又喜欢孩子的我来说,这个专业简直是‘量身定制’的。”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青海娃,孙艺菲热爱家乡广袤的土地和壮阔的河山,也深知家乡教育资源薄弱,相较于东部差距很大,“能够在教养我的地方尽一份力,用自己所学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一份微小的贡献,变成了内心的一份渴望。”


高考结束,抱着厚厚一本志愿报考指南,同学们大都以法律、金融和汉语言文学等作为热门选择,孙艺菲的目光却坚定地落在自己的“心头爱”学前教育专业上。


天南海北学府众多,哪里才是“我的大学”?借助网络,孙艺菲一个接一个“云游”校园。当“教师的摇篮”陕西师范大学出现的一刻,她不禁驻目,“一代代陕西师大人扎根西部、追求卓越,在教育岗位上奉献青春,在我们青海就有很多来自陕西师大的老师。我被这样的‘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戳到了。”选择陕西师大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加入“西部红烛”的行列!她早早就填报好了志愿,与自己的梦想来了一场双向奔赴的约定。


“大学期间,我一定踏实学习、认真生活,扎实学识、锤炼品格,让内心从教的种子生根发芽。”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图书馆、畅志园、不高山……孙艺菲有点迫不及待想见到这些师大景致。


耕耘希望,辗转三地许下青春诺言


2020年5月,16岁的盛梓馨跟随父母从深圳出发,登上飞往西藏林芝的航班。向西跋涉3600公里,海拔攀升3000米,走出机场,高楼大厦不再,人潮汹涌不再,眼前的城市地广人稀,天空澄澈蔚蓝,雪山高耸洁白,“眼睛像是被洗过一样,完全沉醉了!”


马上要升高三了,碰巧父母作为教育人才被选派援藏,盛梓馨不得不一同前往。林芝气候干燥、空气稀薄,食物重油重辣、鲜有蔬菜,南方“水鸭子”异地生存,高原反应和肠胃不适常常“到访”。这还不算什么,到了学校,课桌椅陈旧,电灯失修,连投影仪也没有,一张英语试卷在深圳只用花一节课就能讲完,而在林芝要花将近一个星期……盛梓馨满腹忧虑,“该咋办呀?”


回到家里,常常看到父母忙到深夜而毫无怨言。日复一日,在父母挑灯写教案的背影中,她找到了答案,“援藏人远离家乡,工作任务重,经受的挑战和压力比我大多了。”一年时间,援藏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感召着盛梓馨,做出一个改变人生轨迹的决定,“我要考师范、留边疆、作奉献!”


2021年,国家首批“优师计划”师范生开始招生,盛梓馨如愿报考,来到陕西师大文学院,从南部明珠,到雪域高原,再到幽幽终南,辗转三地,于一朝圆梦。在这里,看到刘生良老师于花甲之年毅然援疆,听到学长学姐立志“东南学艺,西部扎根”,“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变得鲜活有力,“曾经让我难以接受的西藏教育现状不再难以接受,而是真切地与自己产生了联系,我要去改变,哪怕很慢,只要行动,就有希望。”


“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砥砺品格,增长传道授业解惑本领,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今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回信,让盛梓馨倍感振奋,“坚定了理想,明确了方向,剩下的事,就是朝这个目标义无反顾地前进。”


浇灌理想,在火热的年华且歌且行


2016年盛夏,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权家湾乡桌儿岔村,正在麦场碾麦子的王耀武被邮差喊住。他掸掸麦麸,揩揩汗,擦擦手,双手接住这份远道而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得知孩子被录取为陕西师大音乐学院的国家公费师范生,父母停下手中的活儿,在庄稼丰收之外,收获了更大的喜悦。


离开父母,来到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校园大得超出想象,同学来自天南海北,操着一口蹩脚的“甘普”,王耀武陷入迷茫和自卑。“好好学习吧,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对此坚信不疑。


“你在北国我在南疆,白桦绿棕天各一方……”声乐课上,王耀武第一次信心满满地唱起自己的艺考曲目。“你脖子太紧,声音太挤,有做出来的技巧,缺乏自然流露的感情。”听了老师的反馈,他真正陷入低谷……


从高考艺考的速成式训练,到学院科班的系统性学习,王耀武得从头再来。“叹气唱,放松唱,唱自己,唱感情……别着急,慢慢来。”这样的教诲,指导老师王宏亮耐心讲了很多遍,他在心里默默领会了更多遍。改变发生在不经意间,从怯于登台,到众人合唱,再到个人独唱,从学院新年音乐会,到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展演,再到陕西省广播电视台节目录制,台下付出的一滴滴汗水,滋养出台前的一点点自信。


2018年9月,王耀武参军入伍,用他自己的话说,“国家供我免费上大学,我参军是去尽义务的。”早5点到晚11点的高强度训练他一开始很难吃得消,只能硬着头皮顶,“好在有亲人、战友、老师们的牵挂,身体疲惫但心里温暖。”在部队,王耀武的一副好嗓子派上了用场。下连队慰问演出,军歌嘹亮,路途崎岖,四天跑遍河北、山西八个连队,虽然晕车一大片,但演出不能耽搁。


两年后当他重返校园,在部队淬炼出的坚强意志已经牢牢“焊”在了身上。2021年4月2日,王耀武和西安众城蓝天救援队的队友们接到嘉午台山顶的受伤群众求救。大家摸黑出发,山路湿滑,接到伤者后,扶的扶,搀的搀,没有分秒耽搁,“只想着快点把伤者送到医院,送完才发现我们早被雨淋透了。”


大四在岚皋中学实习,王耀武发现在学校学的和工作中用的有很大差别。他默默跟着前辈学,从早到晚跟班陪伴学生,做得多说得少。三个月实习结束,很多学生送给他手写贺卡和信件,“初为人师做得不够好,但很感恩学生给足了我信心。”


毕业季纷飞而来,今年王耀武入职甘肃省临洮中学。恰逢学校95周年校庆,初来乍到的小年轻,参与到校庆节目排演、德育展示、微课题研究等工作中。他还是和原来求学、参军、志愿、实习时一样,“默默做,慢慢来,用心做总能做好的。”


收获幸福,守护特殊教育的明天


第一次走进特殊教育学校,看到墙上张贴着高考光荣榜,麻敏洁被怔住了,“既然特殊孩子也能考大学,那么带领他们中的更多人走出去,或许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2012年,这个不成熟的想法在即将毕业的数学与统计学院公费师范生麻敏洁心中徘徊良久。


当年9月,麻敏洁入职西安市盲哑学校,成为这里第一位数学专业的学科教师。初踏工作岗位,她对特殊教育了解并不多,以恶补的速度学习手语和盲文,学着和特殊孩子交流相处,“他们有的看不见斑斓的世界,有的听不到美妙的歌声,但是他们一样可爱、好学,期待成长。”


几年下来,经验积累多了,问题也看得越来越清楚,“大多在普通学校进行融合教育的特殊孩子,到小学中高年级又会回流到特教学校,原因何在?推动融合教育的阻力何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聋盲学校教材与普通高中教材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衔接难题……”麻敏洁急切地想做点什么,这个时候,陕西师大特殊教育系王庭照教授关于陕西特殊教育的困境解读和发展预想给了她很大的启发。


就这样,2019年,在老师和母亲双重身份之外,她又多了一个身份——母校陕西师大的教育博士,并参与了全国聋校八年级数学统编教材的编写,目前这本教材已经被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万事开头难,入学不久就遭遇疫情,麻敏洁原定的研究计划被冲得七零八落,调整后将疫情因素纳入研究视野,“我的第一篇SSCI论文六投六拒,到第七次投稿才被接收,历时整整两年。”两年间,麻敏洁屡屡收到审稿专家发来的长篇修改意见。在一个个等待孩子入睡后的深夜,经过一次次吸纳、重修、斟酌,当初七零八落的研究,终于结出一串串成熟的果实,“科研没办法偷懒,只有不让自己闲下来,有一股不停探索的韧劲,才可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现在麻敏洁一边承担视障学生初三和高二的数学课程,一边面临博士毕业,压力不小,但继续从事特殊教育的信念愈发坚定了,“教学实践和科研探索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特殊孩子们,太需要更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优秀老师了。”


9月秋意渐浓,七点半下晚自习,天色暗了下来。麻敏洁等到最后一个家长接走孩子,关灯离开教室。回家路上,麻敏洁对记者说,从事特殊教育整整10年,是不断的学习让她拓宽了思维和视野,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的融合教育很难,但这不是空中楼阁,是可以实现的,“希望通过同仁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参与,若干年后,在普通人眼中,特殊孩子只是不一样,而不是被打上标签。做一支推动教育公平和社会包容的‘西部红烛’,累并幸福着。”